第343章 扛起大王旗(二合一)(2/2)
方红说,这是街坊邻居提前占的座儿,最近播了一部万人空巷的电视剧,叫《血疑》。
“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演的那部对吧!”
龚樰和方言互看一眼,恍然大悟。
这部日剧的大致内容,就是天真善良的大岛幸子,在父亲的研究室不幸受到生化辐射,患上血癌,需要不断换血,结果父母和她的血型配不上,唯独是男朋友相良光夫的血型和她相符。
大岛幸子的特殊血型,随之引出了她的身世之谜。
可以说,《血疑》是狗血韩剧的开山鼻祖,什么“医院掉包”、“兄妹之恋”、“不治绝症”、“绝望爱情”,里面各种套路,几乎被后世的家庭伦理苦情电视剧各种照搬和借鉴。
而对于这年头的观众,还是头一回看过这么炸裂的电视剧,
第一次知道,原来世界上还有白血病这种不治之症。
也是第一次知道,可以根据亲人之间的血型,来判断到底是不是亲生的。
收视率自然蹭蹭地上涨,简直堪比《回家的诱惑》、《渴望》、《还珠格格》……
“没错,就是山口百惠。”
方红用戏谑的口吻说:“也就是日本的‘小樰’。”
龚樰抿了抿嘴,“姐,你就别取笑我了。”
方红道:“这哪里是取笑啊,你可不就是咱们华夏的‘山口百惠’嘛。”
“咳咳!”
方言假装咳嗽了几声,话题转移到她手上的画板上。
“这不是《血疑》火了嘛,很多人都来店里问,有没有跟男女主角同款的衣服。”
方红说:“我准备设计出来,然后交给跃民去做。”
方言追问:“那你在红楼梦剧组的工作呢?忙不忙?”
“忙!怎么会不忙呢!”方红摇头失笑道:“忙完这个,我就要继续忙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去了,必须在15天之内,就要拿出48套设计图纸才行。”
方言道:“呵,那是真够辛苦的!”
“辛苦归辛苦,但也值得,无论如何,都得把《红楼梦》给拍好喽!不能让全国观众失望!”
方红语气里透着坚定。
方言咂摸着嘴,后世拍《红楼梦》的都有这态度,也不至于一黛不如一黛。
本以为李少虹版的《红楼梦》就已经烂出天际了,想不到还有高手比她的版本更烂。
胡梅在《雍正王朝》、《汉武大帝》、《乔家大院》这些剧里攒的好名声,全砸在《红楼梦之金玉良缘》上了,果然,越是名著,越要趁早拍,不是没有道理可言的。
就在思索之际,附近的邻居陆陆续续地来到院子。
有的手上拿着针线活,有的拿着装茶的搪瓷杯,甚至干脆端着饭碗,边吃边看的。
此时,电视里播出山口百惠唱的主题曲,《谢谢你》。
在场的虽然不懂日语,但也有人有样学样地跟唱起来,“瓦踏西露,这一瓦拿”。
方言和龚樰送完礼物,便折回家里,小两口关上门来,躺在床上看着《血疑》。
“怎么,你也想学外语?”
“想啊,或许以后能用得上呢。”
“要不我来教你吧?”
“你那么忙,还是不要了,我去拜托若雪和洋子。”
“没事,白天她们教,晚上我来教,今天先学第一个词,雅蠛蝶……”
…………
人间三月天,开蝴蝶舞。
龚樰浑身酥软,仍然一如既往地起了个大早,在院子里打一套太乙拳。
而后,拿着长嘴的洒水壶,给种在圃里的草草浇水,瓣叶子都挂满了晶莹的小雨滴。
在明媚的阳光下,和龚樰的脸色一样,娇艳欲滴,满面红光。
透过窗户,方言看了会儿,便把桌上还没写完的《人工智能》收入包里,走出了屋。
“难得的礼拜天,今天就不在家里生火了,咱们出去吃。”
“好啊!”
龚樰莞尔一笑,“要不把早餐打包,直接去南锣鼓巷吧?正好把礼物给咱妈和燕子带去。”
方言这回没有开雪铁龙cx20,而是改骑摩托车,接着飞驰电掣地驶到南锣鼓巷。
胡同里一响起引擎的轰鸣声,方燕就从家里一路小跑,跑到门口的老槐树下。
“哥!嫂子!”
“燕子!”
龚樰摸了摸她的头,“瞧着好像又长个儿了。”
“嘿嘿,一点点而已。”方燕挺了挺腰板,“嫂子,你们这回从陕北给我带了什么好东西?”
“看你猴急的样儿,先进屋里。”
方言大步流星,进入大堂,就见电视依旧开着,里面播放着《血疑》第一集的内容。
龚樰轻咦一声,又惊又疑。
杨霞解释说,这都多亏了韩跃民送来的录像机和空白录像带,有了这个设备,就不用担心追剧的时候,不一小心错过了就没法看,可以靠录像带来看重播。
“改天我也托姐夫,给我从粤东带一台。”
方言说:“要是还有什么新鲜玩意儿,也给您送一份。”
杨霞笑盈盈道:“这些礼物我都不要,我最想要的礼物就是给我送个大胖孙儿。”
“我、我去厨房拿碗装早饭。”龚樰双颊微红,羞得快步而去。
眼见哥哥嫂子“有难”,方燕眼珠骨碌一转,古灵精怪道:
“哥,您帮我个忙呗!”
“什么忙?”
“您有空能不能带我去带身份证啊?”
“身份证?!”
方言挑了挑眉,一问才知。
如今胡同口贴了告示,而且在报纸上也登了新闻,要在燕京、津门、沪市等地搞试点,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,不过这一代因为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,所以很容易被伪造。
“我们老师说,没准等我们高考的时候,就得用上身份证了。”
听到方燕这话,杨霞的注意力立马被扯到“高考”和“身份证”上。
方言暗暗地比了个大拇指,“成,改明儿抽个空,咱们全家一块去办!”
用过早饭之后,回到自己以前的房间,一边写着《人工智能》的初稿,一边心里盘算着:
到底哪部作品,才能担得起“寻根文学扛鼎之作”的名头呢?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