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章 锱铢必较,明镜高悬(2/4)
这还是给普通士卒用的刀的要求,如果是给千总、把总用的好刀,磨上半个月都不嫌多的。现在改用这种脚踩的磨砂轮,千总的刺刀最多也就三日打磨,普通士卒一两日即可。”
沈树人满意点头,虽然武器质量没提升,可这生产效率却是三到五倍的提升!
当然,这只是研磨这一个环节的效率提升,其他锻打、出料那些环节,以及炼铁本身提升不可能这么大。
综合算下来,刀剑生产速度暂时能翻一倍多就不错了,后续还需要更多努力钻研、从供应链上每一个生产环节下功夫提效。
打仗打的就是物资,就是后勤。武器性能没升级,能大批量普及,也是一种战斗力。
“这两个月,咱已经生产了多少新式刺刀了?还有多少长柄战斧?”沈树人回头,随口向陪同的张煌言问起。
张煌言如数家珍:“这里之前有五十个铁匠负责打造刀斧,剩下的得打造火器。最近又招募了一批,把刀匠增加到八十人,还按工序分工,把鼓风烧火、出铁条、叠打、淬火、研磨,分成五个环节,五批人各自专做其中一道。
按照原本的工法,每人近半个月能出一把刀,十三四天吧。现在总用占用六个人、天的工时。”
“人、天”这个单位还是沈树人走之前发明的,就是指每人每天的工作量。进行更精细的分工后,每个环节的人天量都要折算过来,便于科学管理。
从14天降到6天,确实进步不少。
沈树人接过张煌言递来的账本,上面显示平均74人工作71个工作日,一共是5254人天,生产刺刀650把,长柄战斧150把——长柄战斧比刺刀更复杂一些,用料也多,所以要9人天才能生产一把。
目前沈家军1200人的火器兵,已经有800人装备了刺刀和长柄斧,刚好各自占鸟铳手和斑鸠铳手三分之二的装备需求。
按照这个进度,再有四十天左右,就能确保把1200火器兵全部装上近战兵器了。
账目上显示的花销也不少,一柄刺刀所需的钢铁、燃料等原材料成本,约是七八钱银子。铁匠一个月造五把,工费平摊下来值五钱,差不多是一两三钱,斧头则要用到二两左右。
当然,这个数字并没有把引进新机器设备的一次性固定投资算上。
为了升级工坊的设备,前期砂轮机这些研发也花进去好几百两,试造机器时出现研发残次品还有损耗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