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.关于车的反思:真实的师生现状(3/5)
王小虎会先保持距离。
小车则是会主动发出友好的信号。
回顾整个夏令营,可以说小车的种种做法给李安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。
就说两件事。
第一件,王小虎和卢瀚文刘子歌几人相互闹兴趣不接受的时候,小车已经主动和豆豆挥手让豆豆坐到自己的旁边。
第二件,破冰游戏第二轮中,小车热情积极地参与表演词汇,相反一些女孩都很不好意思做出一些那样的动作。
这两件事可都和钢琴没有任何关系。
能说这样的小车是自卑的吗?
显然不能。
既然不是因为自卑心理而产生的惧怕他人失望,那还会因为什么。
最后李安似乎在一段回忆中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。
去往燕京的火车途中,师生二人一早聊了许多,在关于蓉城杯的比赛结果上,小车问了他一个问题。
小车问:老师,你不希望我得到第一名吗?
李安的回答是:老师当然希望。
尽管后面他有说但是,可他的第一态度还是肯定了小车的问题。
或许对于他而言这句话不重要,但是对于小车这句话就不一样了。
现在想想当时他还是给了小车一种“他需要”的感觉。
从这段对话,李安渐渐深入到了作业事件的核心。
他在想是不是自己一直以来对小车的要求太高了。
之前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。
甚至说他偶尔都觉得自己对小车没有什么要求,他认为小车现在这样就很好。
什么是他认为的很好?
抓紧一切时间练琴,每周都在肉眼可见的进步,学习不用他操心,能够在他忙碌的时候照顾好自己的吃喝,规划好自己的生活时间,说是他照顾小车,小车有时不也是在照顾他吗?
好不好?
太好了,好到李安都把这些习以为常了。
久而久之,是不是孩子也对此习以为常了呢?
可这里哪一条不都是现在家长对孩子渴求的品质吗?
李安在想是不是他给小车正面肯定太少了,看似他经常夸小车,可他的夸奖并没有植根在小车真的做了什么,就像夸奖每一个孩子那样,你做了,我肯定要夸你。
这个问题在于同样十二三岁,王小虎周末练了两个小时的琴,得到了他的夸奖,而小车练了六七个小时的琴,得到的夸奖和王小虎一样。
从付出的辛苦程度上对比,明显小车应该得到更多的夸奖。
就这个事例再往下想,李安觉得好不公平,因为他想到如果小车周末只练了四个小时的琴,他会对小车有些不满意。
明明已经比王小虎多练了两个小时,得不到夸奖不说,还让老师感到不满意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