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各国商人(1/1)
在侯方域看来跟西方人做买卖是个新鲜事情,张慎言毕竟是个老学究,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他都是反对的。
万一要是说的不怎么好了,很有可能会引起国与国之间的矛盾,必须得是他这种圆滑的人来操持才行。
更何况太子殿下临走的时候,也没说这件事情让礼部插手呀?
“老朽本不应该提起这个事情,但是此事事关重大,关乎到我大明未来的国运,所以老朽也不得不亲自前来。”
张慎言来了这么一个开场白,旁边的侯方域傻眼了,双方之间并没有什么合作的地方,更何况关乎大明国运的事情多了,眼下这个拍卖会就是,但问题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?
“你看看我,我说的远了,我本人也是个读书人,不应该把铜臭挂在嘴上,但是太子殿下曾经猪皮要在整个京城进行普及学堂…”
话说到这里,侯方域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,难怪张慎言不愿意提起来,张慎言身为礼部尚书,自然管着教化天下的事情,之前朱慈烺曾经说过,要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教育。
原本以为张慎言这个人会反对的,毕竟他们一直都说读书人高贵什么的,谁知道张慎言竟然是异常支持,而且还把这个事情揽到了自己手里。
在现如今这个年代,能够有这样思想的人,可以说是少之又少,朱慈烺也就把这个事情交给张慎言了。
但张慎言一个礼部尚书,礼部衙门管的全部都是一些比较清闲的事情。
如果要是让他们出钱办学堂的话,你就算是把大堂给卖了,那也办不了几个学堂,所以朱慈烺随口就说了,等到瓷器拍卖会过后,这笔钱内务府出。
虽然侯方域并不是内务府的人,但是他管着这个拍卖会能够卖多少钱,他这边还是一清二楚的。
张慎言当日接了这个差事之后,已经是把大部分的人员都找的差不多了,落榜秀才多的是,听说朝廷能够聘用他们当夫子,别提有多高兴了。
现在唯一差的就是钱了,这位老学究在家里也坐不住,干脆就到理藩院来听听。
只是张慎言以前的时候张口闭口的之乎者也,从来都没有说过金钱的事情,现如今这个事情的本质就是来打探金钱的事情,所以有些张不开嘴。
这才有了开头的长篇大论,把侯方域说得云里雾里的,你直接说来听听卖了多少钱不就完了吗?
“原来是这个事情,那可真是为难老大人了,老大人已经是甲子高龄,还要为教化天下的事情而费心,我们这些人可真是汗颜呀。”
侯方域这所说的是实话,虽然张慎言平时的时候有点讨厌,但是说起正经事情的时候,这家伙做的还是不错的。
太子殿下那个普及教育的事情,朝廷内外不知道有多少人反对,但侯方域和张慎言处于支持的一边。
太子殿下说的不错呀,如果要是不认字的话,这一辈子也就只能当个苦力,可如果朝廷能够提供这个机会,那以后朝廷选拔人才的时候,岂不是就可以撒更大的网了吗?
“你且不要妄自菲薄,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比我所做的事情可要厉害的多了,朝廷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扭亏为盈,内务府和你的事情我都是知道的,先去准备你的事情,我在偏殿旁听,完了之后给我个消息就行了。”
张慎言指了指旁边的房间,侯方域也松了一口气。
如果等会儿拍卖会张慎言在那里的话,估计现场会有很多人放不开,这毕竟是文官的首脑,如果你在那里脸红脖子粗的讲价钱那成何体统,还有半分斯文可言吗?
“老大人您请,待拍卖会结束之后,下官定当立刻来报。”
侯方域也是松了一口气,只要是您不在现场,怎么着都好说,这整个李帆院的大院随您折腾。
“太子殿下首批在南京城批了五十个学堂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,从找地址到聘请夫子,这可花的钱不是个小数,足足要在万两白银左右,你可得替朝廷赚好银子。”
听完了张慎言的话之后,侯方域就感觉到有些晕,不就是一万两白银吗?
他跟着太子殿下的时间长了,当真是没把这一万两白银放在眼里,太子殿下随手从手指甲缝里啦啦一点,那也得几十万两白银起步了。
好容易摆脱了这位老学究,侯方域才算是安静一会儿,这会儿深呼吸两下,等会儿也就跟这些外国人开始了。
除了张慎言之外,朝廷各大衙门等着用钱的多了去了,只不过他们没有这个面子,所以只能是在自己的衙门里等消息。
此刻朝廷至少得有上百位官员等着这边的消息,都看看能够从洋人的手里拿出多少银子。
为了举办这次拍卖会,光是找翻译这个事情,就足足忙了半个月,有些人都是从扶桑和高丽赶过来的。
当然大部分还是从南洋地区过来的,那里是河南人的殖民地,懂得外国话的人比较多。
太子殿下在京城的时候,也对一批小太监进行过突击的学习,但是效果儿并不是很好,毕竟时间太短,但是分辨他们谈话的真假还是能够分得出来的。
时辰终于到了,侯方域也在手下的拥簇之下来到了理藩院大堂。
各国商人都已经在这里按照他们的座位做好了。
在这个座次的排列顺序上,那也是非常有讲究的,按照太子殿下的吩咐,谁每年跟大明朝廷交易的比较多,那么就得在第一排最显亮的地方给人家安排个座位。
挣人家的钱挣的那么狠,难道还不给人家一个露脸的机会吗?
现如今坐在首位的就是荷兰商人杰克。
这家伙代表着东印度公司,也是目前大明朝的第一合作伙伴。
后面一次是英国商人马格尼,法兰西商人米高扬,西班牙商人克拉克,葡萄牙商人古特……等等等等的各国商人,为了大明朝的官窑瓷器相聚在这……